查看原文
其他

真正的高手,都会做减法

笔记侠 2023-03-30


内容来源:由编者整理汇总自网络公开资料。

轮值主编 | 智勇 责编&值班编辑 | 青羊
第  7335  篇深度好文:4625 字 | 15 分钟阅读

商业思维

笔记君说:
你有没有发现,生活中有些聪明人,做事有条不紊,十分高效。而有的人,事情多到处理不完,最后拖着拖着只能放弃。
那些聪明人到底用了什么方法?
方法可以有很多,有一些适用于大多数人,比如做减法。
什么叫“做减法”?说一个事实。
全球市值最高的5家公司,市值都超过了万亿美元,年收入都在2000亿美元以上,但这5家公司的产品线都非常短,几乎一个巴掌都能数出来。
最有价值的公司,没有数不尽的产品线,而是寥寥数个。我们是不是也能得到启示,专注在重要的事情上,不重要的事统统减去,生活会更高效?
今天这篇文章,和大家聊聊为什么要做减法,如何做减法。


一、做加法是本能,

做减法是智慧


1.做减法,更高效

深圳是一个非常繁忙的城市,交通拥堵很常见。

你觉得,怎么解决这个问题?

是多修几条路吗?不是的。

实际上,很多像深圳的城市,多修了路以后,交通变得更糟糕了,拆掉一些路后,交通才变好。

为什么?

因为我们下意识认为,交通拥堵说明车多路少。要么让大家少开车,要么多修路。

显然你无法控制大家少开车,那就只能多修路。

一个城市几千万人的出行,选择是非常复杂的,会产生复杂的效应。

这种复杂的状况是不是最优的状态,决定了路是不是堵。

多修两条路,破坏了大家出行的最优状态,反而让交通更拥堵。

这个事告诉我们,遇到问题的时候,人的本能想法是多做一点事。但是多做的这点事,有可能也会带来问题,然后这件事源源不断地做下去,停不下来。

如果我们减少约束和条条框框,减少自己的自我意志,结果可能更好,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变少了。

深圳,是在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,靠的是少管一点,给予更多的宽松和自由,让大家更多的探索。然后,这个城市,拔地而起。


管理一座城市,需要减法。商业世界里,管理一家公司,管理一款产品,也需要减法。

比如,1997年, 乔布斯回到苹果之后的第一件事,先砍掉了70%的产品线,比如打印机和服务器,这些业务根本不挣钱。

然后,聚焦,重点规划4款产品。

这4款产品,发展到现在是大名鼎鼎的iPhone、MacBook、iMac 和iPad。

再比如,苹果在规划产品的迭代升级中,核心也是减法。


这是MacBook Pro,它的一侧接口原本大概有七八种。里面的雷电接口和磁吸接口都是它自己的标准。
 
但是,经过演化,接口的种类变少了。最后,只剩下两个接口。


你会发现,苹果遵循的是减法原则。

为什么这么做?

接口多,类型杂,因为要尽可能增加功能,以满足消费者需求,设计师会本能地加更多接口,但这同时意味着需要很多线,才能真正满足这些需求。

线越多,越乱,保存越难,消费者体验越不好。很可能一不小心线太多,丢了一、两根,就要不停的补。

如果兼顾需求的同时,在接口上做减法,就是在帮助消费者减轻负担。

苹果的“减法策略”,用专业人士的话来讲,是苹果有自己的规划。

比如智米科技CEO苏峻说:“最开始有人吐槽,说苹果没有创新力,很傻地放弃了磁吸接口,把这么好的设计都给扔了。
 
其实,苹果的思路是极其清晰的,苹果是想做全无线。为什么要做全无线?回到苹果的追求,苹果是要做人类的易用工具,延展人的能力,提升人的效率,那么线就是人的牵绊。”

做减法,越简单,越高效,体验越好。

2.做减法,才能聚焦专注
 
吴军老师也是奉行“减法”的人,他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。

他的弟弟吴子宁,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后,进入硅谷后来最大的半导体公司之一——美满电子,用了13年的时间,从一个普通的研究人员,成为了公司的二把手(首席技术官)

在这13年里,吴子宁先生放弃了很多“机会”。

当时正处在摩尔定律控制半导体的年代,充满了各种诱惑,但他花七八年时间专注在一个产品上,做到世界市场占有率第一,而且每年能够产生超过10亿美元的营业额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还获得了280项美国和国际专利。

要做到高速率、可叠加式的进步,关键是做减法,懂得放弃。放弃森林中各种小岔路上风景的诱惑,才能更快的到达目的地。


一个人的发展如此,管理一家公司更是如此。

今天全世界市值最大的5家公司,分别是沙特阿美(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)、苹果、微软、字母表(谷歌母公司)和亚马逊。

他们的市值都超过了万亿美元,年收入都在2000亿美元以上,但这5家公司的产品线都非常短,几乎一个巴掌都能数出来。

做减法,专注在一两个最挣钱的产品线上,然后做大做强,一定好过做一堆产品线,没一个能挣钱。

管理者一定要明白,你不能什么都做,做得少,是为了聚焦,是为了专业度,最终结果反而可能更好。

所以,我们做加法很正常,是本能反应,但是会做减法,一定源自于思考和智慧。


二、做减法,从这2个方面入手


1.好战略,就是“做减法”

战略问题,是企业的首要问题。

战略错了,意味着方向错了,方向错了,越努力,离目标越远。

战略上,要有取舍,做什么,不做什么,准确定位自己的能力。只有聚焦聚力,才能产生强大的战略穿透力。

冯仑曾经和一位企业家交流过,这位企业家说他做生意有一个“秘诀”——减少决策。

一旦战略确定了,他就完全按照大的规律、大的方向走。其它周边的事情,他相信他都能把握,不会有大的变化,于是就不用天天去折腾。

这位企业家,每天从早到晚,都聚精会神地关注自己的企业。同时他又极其低调,为了不被外界不必要的事情,影响自己的注意力,他很少掺和企业以外的事情。

这样就能保证他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,办好自己的企业,不参加很多形式大于内容的活动、组织,分散自己的精力。

这种专注和勤奋,是一个企业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,但往往被人忽略。

有的企业动作很多,不断变换姿势,这样一下那样一下,做了很多事情,但活得并不轻松。

为了实现业绩增长的目标,绝大多数企业的战略选择是“做加法”战略,增加业务线,做更多的事。一个业务不够,就做三个业务,三个业务不够,就做五个业务。

想法很合理,但更要符合事实。

事实是什么?

大部分企业,在战略上做了加法以后,不但没有解决业绩增长的问题,反而让企业家更迷茫痛苦了。

我们做了这么多事,付出了这么多,为什么业绩还是不能增长呢?

要的太多,反而每个业务没有收益。这一点在初创公司上体现的尤为明显。


吴军老师在做投资人的时候,说过这样一个现象。

大部分初创公司的创始人,在谈他们的计划时,都要让自己显得无所不能,都有庞大的商业计划。

他们谈论的以及所做的,常常是全面挑战行业里现有的企业,甚至想颠覆整个行业。

企业家有点雄心是好事,但通常的结果都是事与愿违。

一个初创企业,各方面的资源都有限,又没有现成的产品和市场,照理讲不该做太多事情。那些一开始就把摊子铺得很大的企业,几乎无一例外都以失败收场,而且失败得特别快。

相反,那些能够聚焦于一点,把一个看似小的问题,解决到极致的初创企业,即便最终不能做到成功上市,也会因为自身有特定的价值而被大企业收购,这些企业的成功率要高得多。

正是明白这个道理,因此,几乎所有的风险投资人和机构,在投资前都会要求初创公司把自己的任务清单尽可能地精简,减到无法再减为止。
 
事实证明,当创始人意识到做减法的意义,并且能够把心思放在做出具有代差的产品上时,他们就接近成功了。
 
那么公司,尤其是初创公司,如何做减法?

在制定战略层面,公司在早期只有两件事情要做:第一,加速产品市场匹配, 第二,活着,超出这两件事情其实都不重要。

第一,“活着”。

早期的创业公司,一般是通过融资的方法活着,途径是天使投资或者熟人等,甚至有的时候家人提供早期部分的启动资金。这里有一个建议:创业公司,最好账上的钱能够用18个月左右。

第二,加速产品市场匹配。

这往往是一个早期创业团队花时间更多的部分。

处在这样阶段的公司,首先,你创业应该会有一个大致的方向,包括要做什么样的产品,建立什么样的企业。本质上来说,创业是在探索一个以前没被做过的事情,一个没有被解决好的需求。

但是,几乎所有的创业公司在这个阶段能见度都是很低的,目标离你有多远,具体通过什么路径,根本看不见。在这个时候,你真正要做的就是小步快跑,换句话说,就是降低试错的机会成本。 

这个机会成本往往是研发的资源,因为早期一般以研发和产品迭代为主。

比如,为了探索一个方向,你可能要花两周的时间写一部分的代码。但是,核心是要降低这部分资源。

另外一个核心机会成本是时间。比如,一个方向需要花两个人用两周尝试,而另外一个方向,需要花三个人用一周时间尝试。时间越短越好,不过有的时候会要有平衡。

这两个点,基本上是公司在早期最需要关注的,就是试错的机会成本,不断的把你的机会成本降下来。


2.做减法,组织更敏捷

3月27日,马云回国,3月28日,阿里巴巴宣布组织架构——在阿里巴巴集团之下,设立阿里云智能、淘宝天猫商业等六大业务集团和多家业务公司。

这次的组织架构变成,被称为“1+6+N”,“1”是阿里巴巴集团全面实现控股公司管理;“6”代表六大业务集团;“N”代表下设的N家业务公司。

你觉得,阿里巴巴这样做,是做加法,还是做减法?

1个公司变成6个集团,还有N个小公司,这是做加法?

是做减法。

之前,是阿里巴巴这一个公司,集合了所有的事业部。现在分成6大业务集团,每一个业务集团,专注做一件事,更加高效。

外界评价阿里这次的组织变革——敏捷,“是敏捷组织理念进一步深化的自然结果,意味着阿里走向组织治理的全新阶段”。

既然减法策略这么好,我们也想学。可是,我们不是阿里这样的巨头公司,怎么办?

五源资本创始人刘芹,给中小公司和初创公司,提供了组织上做减法的4个建议:找尽可能少的人;找战略对的人;找能力强的人;找自我驱动的人。

我们一起看看。

第一, 找尽可能少的人。

如果一个小公司连自己的战略都没验证清楚,就开始用一个大公司的视角做人才培养了,这会浪费很多管理精力。小公司要找尽可能少的人,能雇一个人,绝对不能雇两个人。

第二,找战略对口的人。

创业公司首先要聚焦业务,想清楚自己的战略是什么。确定了战略之后,要去寻找战略对口的人才。跟战略对口的人共事,做事效率才高。


第三,找能力最强的人。

很多创业者跟我说,说服一个有能力的人为自己工作特别难,所以他们就偷懒去找一些信任的人,其实这是对执行力的稀释。

有一次雷军找到刘芹,很郁闷地说,为了说服一个人来公司工作,他花了一个星期,最终还是没搞定。刘芹开玩笑说,不能因为你叫雷军,创业就能偷懒的。

什么意思?

就是,哪怕有成功经历的人创业,说服一个有能力的人来为他工作也不容易。创业者不能因为说服一个有能力的人来工作很难,就去找比你弱的人。

一个公司组队要避免找能力比自己弱的人,要尽量找能力最强的人。你看刘备的手下,诸葛亮、张飞、关羽都比他强,这就是做减法的思维。

第四,找能够自我驱动的人。

最好的管理就是不用管理,小公司一定要找能自我驱动的人。

你为什么要管他呢?如果他自己上杆子要干这件事,你唯一干的事情就是梳理业务。

小公司跟大公司比,优势就是快。管理对小公司太奢侈了,中大型公司才搞管理。所以,小公司的团队一定要找能自我驱动的人才。

三、总结


加法是是本能,减法是智慧。只会做加法的管理者,事事都要,可能事事都没有结果。

善做减法,专注聚焦于某一个或者某几个业务,往深处做、做到行业20%,业绩增长也就不是问题了。

但是做减法,并不是要求不做加法。初创公司最开始做减法, 但当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,肯定是要做加法的。

管理者,有选择地做加法,有策略地做减法。加法增加不了的业绩,减法可以。

参考资料:
1.《吴军:成大事的人,擅长做减法》,正和岛;
2.《吴军:人一不算小账,格局就大了》,笔记侠;
3.《冯仑:越专注、时间越久,回报越高》,冯仑风马牛;
4.《樊登最新演讲:把小事做到极致,自然就成了大事》,笔记侠;
5.《最有用的算法是减法》,笔记侠;
6.《晨兴刘芹:公司成长最大的瓶颈不是别人,而是领导人》,笔记侠;
7.《“制定战略和沟通中,如何做好减法?”》,奇绩创坛。
*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笔记侠立场。


同行者看这里~

笔记侠推出2023年度会员服务

①两次/月新模式案例分析

②两次/月名师教学或嘉宾私密分享

➕城市线下沙龙报名资格

③每年两次线下会员年会(资源有效连接)


现在加入可以享受创始会员价999~

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会员吧~

分享、点赞、在看,3连3连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